重庆一中教职工“爱在疫情中”图文作品展
[日期:2020-07-25] 来源:工会  作者: [字体: ]

《大爱佑中华》

 

不知道你是谁?

来自哪里,年方多少?

更不知道你是姑娘还是儿郎?

 

你明亮的眼睛告诉我,

你有天使般的温柔善良;

你坚毅的神情告诉我,

你有战士的钢强;

你紧握的双拳告诉我,

你有完成使命的血性担当。

 

瘟疫肆虐,黑云压城,江城恐慌,

“抗疫”的冲锋号吹响,

你的豪情在热血里流淌。

 

在这危机四伏的生死关头,

你吻别亲人,

千里出征,披褂上战场!

来到这病毒最凶险的汉江!

 

战场上,你身穿几乎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纸尿裤,

连续八小时不吃不喝,

只为节省时间抢救生命,

哪顾得汗水和尿水湿透了衣裳。

 

你那:

匆匆的脚步,

和蔼的话语,

坚定的眼神,温暖的微笑,

分明在告诉我们

你有击退新冠的信心,

像太阳一样温暖病人的心房。

现如今你是民族的脊梁。

你用生命守护生命,

让我们安度艰难时光,

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

 

祖国的白衣天使啊,

你是我们崇拜的英雄,

你是我们讴歌的榜样。

你用生命护佑中华大地,

誓死换取山河无恙,人民安康。

 

一一陈智慧  202038



【原创散文】周鹊虹:那柯里,茶马怀想

 

2020年1月20日下午,我驱车来到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那柯里茶马古镇。那天的阳光特别好,是典型的滇南旱季的阳光。那柯里是从普洱出来的茶马古道的第一个驿站,距离普洱市大概20多公里。庞大的山脚下,一条清清的小河,绕着驿站走过。一座古老苍劲的风雨桥,横跨在小河上面。风雨桥的护栏和座椅,已经被磨得光滑鉴人,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见证了多少人的悲欢离合。

当地人介绍,那科里的名字,最开始应该是叫“马哭里”。马帮人从普洱府出发运茶,首先就要翻越一座大山,从曲曲折折的茶马古道往下走,走到这儿,差不多就是一天的时间了。黄昏时刻,人困马乏,劳累不堪。茶马浑身大汗淋漓,刚好要过这条小河,河水特别凉,过河的时候,很难承受冷水,据说马会因此而流下眼泪。马帮人心疼马,为了不让茶马翻山劳累之后还要淌水过河,多次向当地官府请求修建一座桥。后来他们如愿以偿,这儿就有了这样一座风雨桥。这座风雨桥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在桥的旁边,又建了这个驿站,慢慢的形成了一个小镇,让人马有了休息落脚的地方。

历史已经沿着岁月走到了时间的深处。茶马古道的旁边,先是修了一条省道,古道一下子就冷落下来了,但那柯里小镇依然还在路边,还不时会人或者车子,从昆明到西双版纳去的时候,在这里歇歇脚,停停车。前几年,高速公路通车了,从另一个山涧穿过,那柯里就真正沉寂下来了。每天有无数车辆,急匆匆的从小镇背后的高速路上疾驰而过。那柯里茶马驿站,如同一个藏在深闺的女子,从此就完全静静地沉睡在山的怀抱里,没有沾染过多现代的气息,传统的民居、斑驳的石板路,似乎还遗留着当年马帮驮林的声音。静静的夜里,可能还在诉说着那些悲悲喜喜的故事吧。

我走进了一家名叫高老庄的小院。小伙子跟他们聊着过去的往事,看到我们进来,他热情的招呼我过去。小院全是木质的,两层小楼,宽阔的回廊正在马路的上方,回廊边的窗户,正对着石板的古道。回廊下面,一张数米长的大茶台,静静的院落里,边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茶饼。院子里摆着马帮的锅灶、马鞍、驼铃之类的旧物品,浓厚的马帮文化。从院落四方的天井,可以看到湛蓝的天空,碧绿的青山。屋檐上是随风摆动的凤尾竹。

院落里一个小伙子正在泡茶,四位来自东北的游客,正在那儿喝茶。宽大的茶板上,泡的是当地盛产的普洱散生茶,琥珀色的茶汤静静的散发着香气。

小伙子有着云南人特有的黝黑的肤色,留着长长的头发,扎成一个丸子头。很健谈,笑容里也透着阳光的气息!他很自豪的介绍着那柯里茶马驿站以及他们家的故事。他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这个名叫高家高老庄的寨子就是他们家的祖宅。他家的祖辈,就是马锅头,就是马帮的头领。他很自豪的说着他的祖辈驮马运茶的故事。院子里挂着曾经用过的牛的铃铛和马的铃铛。当山风吹过,铃铛发出清脆悦耳而又古朴醇厚的声音。闲聊中,我们得知,这个小伙子的爱人是重庆人。于是对于我们的到访,感到特别亲切。言谈之间,有了一种他乡遇故知的亲近感。

小伙子的奶奶,90多岁了,穿着传统的彝族布襟,坐在台阶旁边的小凳子上,看着院子外的青山。深陷的眼眶,深埋着仿佛无数的岁月。

小伙子的茶,透亮,晶莹,阳光下,透着琥珀般的光泽。茶味浓郁,入口苦涩,但回甘很快,嘴里留下的是一种很舒服的甜丝丝的感觉。品茶的时候,时光很安静,也没有其他的游客。小镇并不出名,偶尔会有游客到来。当地政府做了一些简单的开发,类似新农村建设之类的项目。旅游一直不瘟不火,正是我们喜欢的感觉。世界,仿佛静静的停留在此时此刻。

小伙子说,普洱市有个写诗写得很好的人,写了一首关于那柯里的诗,写了他家旁边的小溪,他觉得写得很好,但是不记得了。我跟他说,我也来写一首吧,专门给你家写,好不好?他特别高兴!我随手找了一张广告纸,望着远处的青山和天空,想了一会儿,就在纸的背面,写下了下面这首诗,送给他。

 

古道茶歇

——作于那柯里高老庄


隔墙闻水涧,推窗见青山。

林间鸟语细,岭外白云闲。

风来古道远,雾过小村仙。

驼铃有茶味,一梦醉心间。

 

谁曾想到?在那一个安静的时刻,这个世界正酝酿着一场巨大的危机,一场看不见的灾难渐渐浮出了水面。几天之后,因为疫情防控,我们形色匆匆的离开了安静的滇南普洱,驱车数千里回到自己的岗位,整个世界被笼罩在疫情与恐惧的阴霾之中。人与人之间很难如此安静惬意的坐在一起喝茶聊天了,那个宁静的下午,那个温暖的时刻,已经成为某种难得的奢望!

此刻,我们被深深地都市林立的高楼里那一洞洞小小的窗子里,静静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此刻,我深深地怀念那远隔千里的小小驿站,那坦诚健谈的黝黑的小伙子,还有他那慈祥而沉静的奶奶!

他们应该平安吧,也应该比我们更加从容自在吧! 

愿山河无恙,斯人长安!

 

鹊虹   3月1日



虽不能奉献于“抗疫”一线,但能坚守于教育一线

王涛

重庆市第一中学校初中语文组


2020年,无论是于国家还是于自己,都注定不平凡。新年前夕,受“新型冠状性病毒”的影响,全国人民待在家中以避免感染。可是,与日俱增的“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的数量,使得坚守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发出了“告急”的声音。我所在的山城,派出了一批又一批医疗增员队伍。每当在荧屏前看到他们在临行前宣誓,我的心中便涌起一层层波澜。我多想如他们一样,奋战在国家最需要的第一线。可惜,拿惯粉笔的双手,无法正确使用手术刀。这让那个热血沸腾的我,不免有些遗憾。

2月初,“延迟开学”“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等消息纷至沓来,这让本就是教学新手的我更加手忙脚乱。

延迟开学,教学进度怎么办?

线上教学,学生的学习质量怎么监控?

网上学习,怎样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呢?

……

一种种预想与担忧困扰在心头,因为那时的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后来,我安慰自己:“既然无法改变现实,那就改变自己吧”。我细致地学习教育部、市教委、校教科室下发的各种文件,理清当前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并以最快的速度查阅各种资料,寻找出“线上教学”与“常规教学”的异同,以调整自己的教学形式和内容。

那段时间,我一直在想,如何在没有学生互动的一节课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在没有学生眼神交流的一节课中了解学情,如何在没有面对面交流的生活中解决学生的困惑。庆幸的是,我所在的备课组立即成立了“网上学习智囊团”,经验丰富的教学骨干带领着我们这群新人规划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形式、处理课后作业。在前辈们的指点和帮扶中,我心中的那些疑虑渐渐散去,开始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后面的课程了。

比如,考虑到我的学生在字词方面比较薄弱,我就安排他们在上新课前先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课文后及注释中的生字词整理出来,并在晨读时诵读。此外,我还在晚上答疑时,通过屏幕分享,将自己整理的字词读音、释义、用法投影出来供他们订正,并在梳理字词中强调部分易读错、写错、用错的地方。

比如,考虑到我的部分学生在阅读名著时不太自觉,我就找来《骆驼祥子》和《海底两万里》,依据图书的内容和学生的水平制定阅读计划,并时常与他们分享我的阅读心得,让他们发现书中藏匿的惊喜与悸动。

比如,考虑到我的学生可能在听完新课后会有一些疑问,我就跟着他们一起听,并把自己在听课中的收获与想法记录下来,在晚上答疑时与他们讨论。

身为班主任的我,不光关心着学生的语文学习,还关注着他们的全面发展。这段时间,我们班仍会在每周四晚上召开班级会议,总结这一周学习的收获与不足,制定下一周的学习计划。无论是在班级会议中,还是在微信、QQ群里,我都会时常分享一些“抗疫英雄”的故事,转发一些我国在“抗疫”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突破,让他们知道,“疫情”虽然可怕,但终将被我们打败。

虽说我十分相信孩子们的自律性,但是,身为人师,依旧有些不放心。每日几个“电话查岗”,每日几个家长交流,不仅让我知道孩子们在家有没有认真学习,还让我真正地慢下来,了解孩子的问题所在,倾听他们的心声。这个过程虽然比较费时,但它却让我有机会走入孩子的内心,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在成长中的快乐和烦恼,反思我在班级管理中的亮点与不足。

我的家人常说:“你人虽然在家中,但心思早就定在工作上了,现在连电视都不陪我们看了。”说真的,虽然知道这是父母和我开的玩笑,但我却有些小小的自责,因为却如他们所言,从早上到晚上,除了吃饭、喝水,我们几乎不碰面。他们在客厅随电视嬉笑,而我却在书房与工作为伴。这段日子,我天天在语文教师、班主任、“整理师”的角色之间切换,《新冠肺炎疫情学生健康档案》《重庆一中‘防冠’信息采集》《重庆一中“防冠”台账(教职工)》……收集各种信息、填写各类表格、通知各项事情成了班主任工作的新内容。其间的繁琐不必多说,但是心中却没有丝毫怨言。因为我知道,这是学校为了保护师生的安全,竭尽所能地将病毒阻隔在门外。我还知道,在我们身后,还有很多的人比我们更辛苦,我们今天安适的生活是他们用过人的艰辛换来的。

“抗疫”工作仍在继续,我心中的牵挂与关注也仍在继续。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自己虽然不能穿上白大褂、拿起手术刀奉献于“防疫”第一线,但以教师应有的方式坚守在教学第一线,或许也是对“抗疫”的一种帮助吧。

 

 

一封家书

秦丽娟


“夕阳无限好,只是有肺炎。”望着空无一人的运动场乐仪感叹道。

年前你离开的时候我充满惶恐和焦躁。毕竟之前我只负责带小雅,家务和乐仪及其他巨细都是你在大包大揽大操大办。

现在我用最少的碗做出最简单的晚餐,好在每一顿饭大家吃得都很开心。在姐妹俩心里妈妈的一碗鸡蛋葱花面就是至上美味。乐仪洗碗。

小雅可以跟着姐姐一起学英语,她午睡时我再给姐姐讲数学。她们一起玩(现在可以玩很久)时我还可以拖地洗衣服。

渐渐地习惯被限制和缩减的日常。

放假后我们去过一次新华书店,一次重大,三五次操场。然后封锁到来了。学校里凡是有门的地方都上锁了。中午她们偶尔到走廊里活动一下,从来没有碰到这层楼十户人家中的别家。电梯几乎都安静待命。我们唯一的户外活动是有时晚饭后下楼转上一小会。小雅要求了几次“去街上”被拒后今天不再提要求,她大概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出来天都黑了,而且极小概率碰见的熟人或陌生人都会因为把彼此当作假想敌而留出足够距离。灯火阑珊夜色益浓我们仍不舍离去,姐姐还常常会瞎吼几嗓子。小雅则慢吞吞见惯不惊地回以------“姐姐疯了。”

她才两岁,捏着鼻子皱着眉问是什么味道却不得不终日与浓郁的消毒药水共处,似懂非懂地学着解释“病毒”,和煞有介事地戴上口罩。

昨晚和小雅读一本去海边的绘本,她注目,来回翻动两页至少十遍,也尝试着说了起码十遍“因为大海被石头挡住了,看不见,(接下一页)要爬上石头,才看得见大海的地方。”最后两遍终于顺畅了,很开心。你看,现在她可以懂得和表达这么多了。

还有,小雅已经习惯了哪怕是在情绪非常糟糕想要求抱抱的情况下做如下动作:

当我蹲下来的时候,望着我,迅速调整出眼角弯弯嘴角弯弯的腼腆笑意,说:“请妈妈抱抱我。”姐姐调教之后,再加上一句:“谢谢。”然后我会笑着一把将她高举,抱起来。有时候她会拍起小手庆贺:“雅雅成功了。”我们都爱看她那娇羞的小表情,姐姐说像极了考试没考好还想侥幸争取玩上手机的那种心情。

是的,妹妹总是给简单的生活带来更多意义和乐趣,像所有时候一样。你离开了这么久,她是最想念最需要你的那一个。她经常会问:“我可以看爸爸吗?”有点小情绪或者午觉刚醒还不够清醒的时候会大哭着叫“爸爸……我的爸爸……”

不见其增,却日又所长,宝贝一点一滴的成长,像金光一般映照我们琐碎平淡的生活,锁定渺渺世界你我如此简单明确的幸福。

 

立春好几天了,每一天都阴云不改,却日复一日活了血脉,没了之前的僵冷,楼下的白玉兰就在天天的打望下一下子花开半树。又过了八天,还没有你的归信。一切都更让人习以为常。好像你原本就经常远行或者形同空气,好像这个世界本来如此。你的重现似乎具有某种非现实性,像一只巧克力酸奶味的袜子。我开始担心你一旦回家会干扰已经建立的某种秩序。

我们都是幸存者,这种感受从未如此强烈。命运的突变和生命的偶然之前都如同古希腊悲剧般遥远间接的体验。我设想过无数次那一个个再普通不过的名字是我自己,那个带着17岁脑瘫哥哥和11岁自闭症弟弟独自过了十年,每天都给他们穿戴整洁,如今身在重症监护室听到大儿子去世化为了灰烬的父亲,那个32岁和丈夫在异乡做着小本生意勉强维持生计,有一个五岁的女儿,又同时确诊了身孕和肺炎,十二天之后离世的母亲……他们不是我,他们是我的一部分……

情况还没有开始变好。

你比原计划返渝的归程迟到了一周,现在仍然不知归期何时,期待你平安归来。给你看看姐姐画的画吧。

                                                                                           2020-2-8

 



一句话的距离

柳明情


孩子在重庆市名校联中上学,我经常会到校门口接孩子。

 疫情期间,我总是会看见一位姓胡的老师,戴着口罩,热情地和放学出来的同学们打招呼,并叮嘱孩子们出校门要戴好口罩。每天如此。

作为家长,我心里在想:天天对孩子们重复同样的话,这些青春逆反期的孩子们不会 嫌烦吗?但我看到的却是孩子们出校门时都高高兴兴地和胡老师打招呼,并自觉地把口罩拿出来戴好。

 结果,我仔细一听,原来胡老师是这样对同学们说的:同学们,出校门要把口罩戴好,要保护好自己。这后面一句话,一下子拨动了我的心弦!

提醒同学们出校门要把口罩戴好,这是胡老师的工作,只要胡老师提醒了同学 们把口罩戴好,胡老师的任务就完成了,可胡老师却加上了后面一句温暖人心的话:保护好自己,顿时让孩子们明白了胡老师让他们戴口罩其实是出于对他们健康和安全的 关心。

 在很多地方,我们听到的不都是只有一句把口罩戴好这样的祈使句甚至是命令式的口吻吗?就包括如此爱孩子的父母,我们也往往只是提醒孩子出门记得戴口罩。

但在胡老师这里,除了提醒孩子们戴好口罩,还多了一句:要保护好自己这一句话的距离,其实就是令人抵触还是让人接受的距离。 这一句话的距离,其实就是命令你到为你好的距离。 这一句话的距离,其实就是平淡与关爱的距离。 这一句话的距离,其实也是野蛮与文明的距离。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名校联中的孩子们,就是被胡老师的敬业与热情,友善与关爱保护得很好的一群人。 作为学生家长,真心感谢!感恩!感动!

 

 

 

有情无疫

 

嘉陵水寒松柏坚, 

浩瀚仁心敢当前。 

急令春风散迷雾, 

一片暖阳照楚天。

 本部高二  周娟

 



再唱《木兰诗》:普通教师的战疫歌

疫情来了以后,我一直想着,在家中深居的我,除了不添乱和捐款之外,还应该再做点什么。我能做的很少,但我始终觉得应该悲天悯人,而且应该相信文艺是有一定力量的。我找到了一个我所喜欢的形式,来记录线上教学开展以来,我身边每一个普通教师所做的事情。

不算贡献,但是也克服了好多困难。不值一提,但坚守了自己的阵地。你知道吗?不管是你的抒情,还是我的吟唱,都是这个时代的一朵浪花。心怀善良与正义的所有人,都是这个国家最好的人民。

 

再唱《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长安于家憩。

不闻欢笑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新冠病毒肆,武汉形势急。

怜中华大地,处处疫情逼。

长安非良医,身无银钱亿。

亦不能科研,冲锋御强敌。

 

怀逝空悲悯,感伤泪如雨。

徒为一书生,恨不能效力。

 

开学暂无期,遥念小儿女。

同学少年不能聚,但应众志成城同战疫。

 

春风愿化雨,稳我孩儿心。

在家读书声朗朗,明志一方书桌即阵地。

  

众师负使命,克艰有担当。

停课不停学,披星戴月忙。

殷勤频致语,云端传师音。

天地有净土,温情为护航。

  

放眼望河山,逆行至荆楚,前赴后继者,

星夜白衣千里行。

愿瘟君早灭亡,英雄还故乡。

忍削青丝去,挥血汗淋漓。

护具隐面容,不掩其高尚。

中华女儿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九州共济,万众齐心。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云销而雨霁,山水有清气。

黄鹤排云上,长江腾荣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在中华家。

 

我们的春天终将来到。待河清海晏,再去翩翩。

 

 

杨蕙泽38



你的模样——李珊 宋涛


胜利在前方——杨茂



录入:陈苏 | 阅读:

重庆一中微信公众号